2023/08/12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为杭州蕴藏深厚历史文化的良渚文化村设计了新的良渚文化中心。自2015年开馆迎来,该建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成为良渚自2008年 David Chipperfield 所设计的良渚博物馆以外的又一新地标。
文化中心为宁静的樱花园景观围绕,其“大屋顶”覆盖了三个方盒体量,分别是剧场、“晓书馆”及画廊“大屋顶”上的三角形天窗将自然光引入中庭楼梯,洒在其深沉的混凝土表面上。而三个“方盒”的落地大窗一方面为室内带来充足的光照,另一方面则为室内“框起”室外的自然景色。
艺术中心的三栋单体虽然内部功能和空间性质不同,但在形体上均保持了三个纯粹的长方体体量。实际上除了北侧长方体局部有形体凸出,其余两个长方体都保持了纯粹的形体特征,且整体上它们都遵照着极少主义的准则,做到建筑形体的最大纯化,并在体量上存在着明确的数量关系,宽度2:2:1,长度5:7:10。三个长方体的并置决定了这个建筑的主要空间构成方式。
每个长方体沿长度方向的竖向界面以实墙为主,开窗较少,显示了建筑师有意弱化其内外视线联系,以降低长方体相互之间和室内外之间的干扰;沿长方体宽度方向的竖向界面全部为玻璃幕墙,视线可完全通透,室内空间可最大程度地纳入外界景观。
建筑的三个长方体体量被覆盖在一个巨大的屋顶之下,该大屋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两坡或四坡屋顶,而是放置在三个长方体整体之上,平面呈多边形的大屋顶。屋顶的坡度很缓,顶面由多个三角形斜面组合而成。它的水平延展性和融入自然的状态令人联想起中国传统建筑坡屋顶深远的出檐和在其下形成的巨大阴影。
由于屋顶的边界与下部三个长方体墙面之间并不是简单的重合或平行关系,而是存在着多种出檐距离和多种角度关系,从而使得屋顶下的半室外空间边界模糊、层次丰富。屋顶的覆盖加强了半室外空间的围合感,使其更多地具有了室内空间的特点,这在多雨和夏季酷热的杭州,无疑会大大增加空间被使用的频率。
柱子、平台和阶梯被谨慎地置入由长方体和大屋顶所限定出的半室外空间。柱子的排列延续了单体的柱网规律。平台以嵌入的姿态介入,并在西侧保持了边界的对位关系,在南侧穿出长方体形成一个三角形挑台,在北侧延伸并演化成直下一层的大台阶,从而以一个连续的水平面的形态将三个长方体体量联结起来,不仅形成了不同功能之间进行转换的过渡空间,也为各种丰富的文化活动提供了空间上的可能性,就如同城市的客厅或活动的舞台。
浅浅的水池与展览栋之间留下一条窄窄的通道,使广场上的人能沿着水边到达半室外空间;而文化栋与教育栋的东端则伸入水池,令半室外空间B的大台阶在降到地面标高后,变成了一片完全临水的大平台。人工化的自然——水面以一种突然的方式介入,截断了顺大台阶而下、继续前行的可能,却借着水中的柱子和延伸的大屋顶,引导人的视线继续向前。
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屋顶和屋顶覆盖下灰暗的空间,给人一种亲近和宁静的感受,似乎这灰暗之中有多个通往室内空间的入口。斜向的墙面呈现欢迎的姿态,而远处缝隙中渗入的光线也吸引着人走进这个灰暗的空间。但前方端口处空间的收束阻碍和抑制了人前行的欲望,而迎面出现的楼梯吸引着人去往二层一探究竟。
安藤忠雄钟爱于清水混凝土材质来表达他内心的建筑世界风采。
规矩形体出现圆形空间甚至于螺旋形空间,来化解原本空间上的沉闷感,打破空间构成,将人的视线引入其他地方。
厚重的屋顶开若干不规则小天窗,引入光线,给人一种迷离之感。
室内空间多采用木质材料和清水混凝土材质来组合,既有混凝土的厚重感又不失木材的温和之意。
室内分隔也多不是横平竖直的,而是以窗户这个取景器为主,将人的行走方向和视线引至外面的美好景色。